好的,我会帮你对这段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原意不变,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,字数变化不会太大。
---
建安二十四年爆发的襄樊之战中,庞德抬着棺材现身,还射中了关羽的左臂。这一情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得生动形象,而在正史《三国志》中也有相似记载,只是关羽被射中的部位略有不同,史书中说的是:“庞德亲自与关羽交战,射中关羽的额头。当时庞德骑着白马,关羽军中称他为‘白马将军’,对他十分忌惮。”
关羽作为荆州主帅,竟被敌方一名二级将领射中头部,这足以说明战斗的激烈程度,而关羽亲临前线、身先士卒的英勇气概,更是令人钦佩不已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庞德的形象被刻画得极为勇猛无畏:他曾在汉中决战中击退魏延,保护了曹操,又在襄樊之战中击败了关羽。正当他乘胜追击时,却被于禁阻拦,最终错失了成就赫赫战功的良机。
虽然《三国演义》以“三分虚,七分实”著称,但即便如此,我们也不能简单断定庞德能够轻易斩杀关羽,也不能说于禁阻止庞德追击是出于私心恶意。庞德若贸然追进关羽阵中,极可能丧命,同时也会让曹操的大局遭受破坏。
展开剩余85%客观来看,关羽凭借荆州军的实力,顽强抵抗曹操不断增援的强敌,水淹七军的壮举已属奇迹。即便最终失败,也可谓虽败犹荣。毕竟,即使是诸葛亮和刘备亲自坐镇荆州,也难抵曹操与孙权夹击的巨大压力。赤壁之战时,孙刘联盟实力相对弱小,但他们联手击退了庞大的曹操军队。而襄樊之战中,关羽独自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压力,且刘备在西川并未给予任何援助。
若单纯从三国正史来看,关羽在襄樊的战斗有多艰难便一目了然。要不是关羽智勇双全,通晓地理和天文,不可能围困樊城曹仁并成功水淹七军、擒获于禁斩杀庞德。可惜汉水涨得虽快,却退得也快,没能彻底帮他破敌:“关羽攻打樊城时,汉水猛涨淹没了于禁等七军,禁于是投降。城中还有数千守军坚守,城墙虽受水灾影响但尚未倒塌。关羽率船靠近城下,围困层层,城内粮食将尽,救援未至。曹仁激励士兵誓死防守,将士们士气高昂。徐晃赶到援军时,水位稍退,他从外侧攻击关羽,曹仁趁机突围,关羽遂撤退。”
古代城墙多为夯土筑成,典故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”讲的正是修筑城墙的劳苦过程。城墙两侧像“盒子板”一样筑起,中间填土夯实,因此城墙高度常以“几版板”计量,城墙上也能看到“盒子板”的痕迹。
若汉水水势更猛且持续时间更长,就可能淹没或冲垮樊城城墙。待荆州军入城,水退后便形成了稳固的战略据点。即便南郡遭吕蒙偷袭,关羽也能凭樊城坚守等待援兵。关羽最后败北,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后勤补给和坚固防守的城池,而无人料到“国舅”糜芳会无战而降。
襄樊一战中,关羽俘获了约三万降卒。但由于没有时间与场地整训,这三万降卒反而成了沉重负担。如果关羽具备程昱那般狠辣手腕,或许能“就地取材”,确保军粮充足。但关羽毕竟不是程昱或贾诩,要养活这三万俘虏,只能去夺取孙权控制的湘关粮草。
即便只看演义,也能看出庞德只是勇将,不算名将。他的后人气度狭隘令人不齿。看襄樊战役中庞德和于禁的表现,也绝非字面上那么简单,特别是于禁阻止庞德追杀关羽,未必只是嫉妒庞德立功。庞德能否追上并斩杀关羽是疑问,若贸然追击,恐会破坏曹操“驱虎吞狼”的大战略。
庞德的武艺应高于魏延,但说他能追上快如赤兔的关羽并斩杀,绝大多数读者难以置信。更何况他采取暗箭偷袭,这种手段并不符合大丈夫的风范。
于禁深知关羽武艺高强,且关平和周仓非等闲之辈。若庞德莽撞冲进荆州军阵,被这两人围攻,于禁恐怕也救不了他。
周仓曾与赵云多次交战,三次中枪仍不倒,武艺可见一斑,或不逊于徐晃张郃。庞德曾与关平交手,史料记载:“关平大怒,策马挥刀向庞德扑去,庞德挥刀迎战,战了三十合,不分胜负,两军才各自休战。”
这说明关平武艺绝不逊色于庞德,庞德连关平都难以击败,再加上周仓,于禁亲自上阵也徒劳无功。曹魏五子良将中,于禁武功最弱,擅长治军而非单挑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于禁被写得颇为难看:“于禁见庞德射中关羽,怕庞德功高盖过自己,故鸣金收军。”
此说明显不合逻辑。古代军功计算,先锋立功,首功归主将。夏侯渊被黄忠斩杀,正史记载是“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,被刘备所杀。”若庞德斩杀关羽,功劳理应归于禁,毕竟庞德是前线将领,于禁是主帅。曹操赏赐当然首重主将。
且不论庞德白马能否追上赤兔,也不提关平和周仓联手拿下庞德有多轻松,即便庞德真的斩杀了关羽,又能怎样?
无论看《三国演义》还是正史,都发现曹操并不希望关羽彻底失败,更不愿关羽被杀,这与华容道事件无关。曹操甚至向关羽通报孙权将偷袭荆州的情报,战略意图明晰:云长,你还是离开襄樊回去防守吧!
曹操不愿孙权在荆州占便宜,关羽实力不能太弱,至少应能与吕蒙、陆逊的轻装部队打成两败俱伤。如此,曹操的“卞庄刺虎”计策才能成功:两虎相争,大者伤小者亡。无论幸存的是关羽或吕蒙,曹操均可派徐晃、张辽收复荆州,孙权的算盘就落空,孙刘联盟也会瓦解,曹操的战略大棋因此奏效。
前文提及,庞德和徐晃都是猛将,却缺乏大局观,不如曹操、张辽深谋远虑。他们只顾眼前功绩,忘了怎样打才能令曹魏整体利益最大化。
庞德这人,笔者素来不喜。他被俘后不会投降,实无可称道之处,江湖俗语称之为“羞刀难入鞘”:出征前他骂过马超,骂过兄长庞柔,襄樊又骂关平、关羽,嚣张至极。若被俘后屈膝投降,只会成为三国笑柄。他留在许都做人质的妻儿,也可能遭曹操“特别处置”——男子被杀,女子被卖。
说庞德“忠义”不实。他对曹操的暴行和篡汉阴谋心知肚明,甚至参与其中。史料记载“宛城之屠”即庞德与曹仁一同制造。虽然我们这里不细谈正史,演义中庞德的表现同样不光彩。
庞德背叛马超,在曹营辱骂旧主,恐怕令诸将暗自冷笑。庞德杀嫂原因也成谜:是嫂子不贤,还是小叔子行事不轨?即便嫂子有过失,有大哥庞柔在,庞德也不该动手。
对一个多次易主的降将,难以给予赞誉。庞德后来血洗关羽全家,更显残忍无情。两军交锋,本是你死我活,中无私仇。关羽厚葬庞德,仁至义尽,庞德竟想用棺材将关羽装回许都邀功,实属过分。
庞德死后赢得不少赞誉,但笔者眼中,他只是个嘴硬目光短浅、无原则的莽汉。若你活捉庞德,会如何处置?他贸然追击关羽,被关平周仓围困,逃生几率又有多大?
---
这样改写你觉得怎么样?如果需要调整语气或风格,也可以告诉我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